Quantcast
Channel: 头条 – PRC 建設雜誌
Viewing all 9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见证香港城市面貌变迁 巴马丹拿集团庆祝成立150周年

$
0
0

(香港,2019年4月3日)屡获殊荣的建筑及工程师顾问公司巴马丹拿集团(P&T 集团)延续150周年庆祝活动,由即日起至4月22日期间参与于展城馆举办的「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 – 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回应展。展览期间集团特设中环建筑物导赏团、分享会,以及由集团建筑师带领的青少年塔楼创作坊,让香港市民共同见证城市面貌变迁。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P&T 集团塑造城市之梦

以「城市之梦」为主题,P&T 集团将于本月举办一系列公众活动,让大众了解集团在过去150年如何透过建筑设计塑造理想城市。精彩节目包括:公众论坛、城市导赏团及专题创作坊,体现集团在回馈社会方面的默默耕耘。

于4月6、13及21日,P&T 集团将与「活现香港」(Walk-in Hong Kong)携手举办导赏团,带领参加者游走于中西区标志建筑之间。沿路途经集团引以为傲的作品,包括毕打行、怡和大厦、交易广场及置地广场等标志建筑,导赏团让参加者进一步了解香港举足轻重的商业区中环,以及集团在其发展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紧接4月6日及21日的导赏团,集团则邀请家长和青少年参与亲子创作坊。青少年可以在巨型中环地图上建构想像中的未来都市;而4月6日及13日的导赏团随后则举行分享会,届时集团建筑师将就城市设计等主题与参加者交流意见,启迪创意思维。

展现集团150年标志建筑的纪念集

随着150周年志庆活动接近尾声,P&T 集团以三个时期划分历年建筑,将标志设计收录为图册作纪念用途。图册收录建筑师手稿和图片,从怀旧角度出发勾起大众的集体回忆。当中为人熟知的经典建筑有香港柏拱行、上海和平饭店及彩虹村。

 

更多有关「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 – 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回应展的资讯,请浏览:
www.citygallery.gov.hk/tc/to-participate/backto_activities.html#100_Towers

 

如欲了解更多,请浏览:www.p-t-group.com

 

 

 


香港文化艺术之推广与承传

$
0
0

香港西九文化区首个核心艺术设施 -「戏曲中心」在2019 年1 月已经正式开幕,并上演连串开锣剧目,盛况空前。戏曲中心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殿堂级表演场地」,将上演全世界最高质素的戏曲作品,同时亦肩负保存、推广及发展戏曲,包括粤剧和其他剧种的重任。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戏曲中心位于尖沙咀广东道及柯士甸道西交界,是西九文化区第一个落成的大型场所,早在2006 年已纳入西九文化区蓝图之中,至2012 年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透过比赛,选出设计项目团队,2013 年9 月开始动土,并于2019 年1 月20 日正式开幕,由概念到诞生,历时超过12 年。

粤剧在2009 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为了让不同年龄的人士重新认识戏曲并对此产生兴趣,做到传承作用,戏曲中心在设计上采取「更上一层楼」的创新概念。

谭秉荣建筑事务所 ( 现称Revery Architecture) 和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于2012 年组成团队,胜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举办的建筑设计比赛,全程负责戏曲中心的设计。 RLP 副主席吕庆耀表示,与谭秉荣先生合作无间,同时亦互相激发了许多创意。 「我们花了颇长时间,讨论大剧院应该放在地面,还是升高。 」最终决定把拥有过千座位的大剧院升至戏曲中的4 楼、离地面30 米,腾出了地面空间作为现在的中庭。

 

公共空间之重要

戏曲中心楼高8 层,包括有大剧院、茶馆剧场、演讲厅、中庭、排演室及零售、餐饮等设施。吕庆耀表示,戏曲中心不只是一所剧院,更是文化区的东面入口,极需要有一个公共空间作为通道,所以大剧院采用悬浮式设计,腾出地面中庭。

他解释说:「如果大剧院建在地面,大家进场看戏后便会离开,不能让人有意欲再进入文化区里去。 」他希望大家日后到西九时,会说『我们在戏曲中心的中庭等吧』,将这里当成了一个聚脚点,再决定当日行程。等待的时候又可以参观中庭里有关戏曲的展览或欣赏免费的小型戏曲表演,增加接触及认识戏曲表演艺术的机会,开拓观众层。

约有450 平方米的中庭地面广场,吕庆耀认为该位置可以做成一个小舞台,市民可在户外欣赏演出,使戏曲更为普及,促进承传。他形容中庭这个公共空间通风、舒适,在台风来袭时也经得起考验。认为香港对此类公共空间需求甚殷,像这样有盖的公共空间很适合香港,希望戏曲中心的设计可引发其他建筑师多考虑这方面。 」

戏曲中心外型与别不同,一如传统中国的大型彩灯,外墙铺设逾万块「银叶」,晚上亮灯后令建筑物闪闪生辉。室内设计流畅活泼,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特质。传统的概念,现代化的演绎,国际级表演场地的设计,一改以往戏曲给人的传统印象,引导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欣赏戏曲。加上外观设计一如揭开了舞台帷幕,吸引着游人入内观赏。

 

永记座右铭

戏曲中心由两间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但谭秉荣先生不幸于2016 年因病离世,未能见证中心的落成,吕庆耀谈及此事,感慨地道:「令人很意外,还以为可以一起见证中心的开幕。谭秉荣离开了, 令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及使命感,更希望把工程做到最好。 」

他表示,中庭的白色长椅上,刻有他的一句说话:「这里是为你而建的,当你在这里漫步而怠到一点自豪,我便高兴了。 」

 

有舞台才可发挥

吕庆耀期望戏曲中心有助推动本港在文化上投放更多资源。他认为,戏曲中心的启用能为香港的文化打一支「强心针」,促进培育新一代人才。

戏曲中心的设计除照顾观众和公众的体验外,亦为戏曲艺术表演者,提供了一个专属表演场地。之前从来没有人设计过正统的戏曲艺术表演场地,没有先例,更没有指引。 RLP 有了设计高山剧场新翼的经验后,对戏曲艺术表演者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上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名伶的意见,令台前、后台、排练室、甚至乐池位置,也有了新的定义,更能配合表演者的需求,帮助他们演出时有更好的发挥。

「新一批艺术工作者、制作人,通过这个舞台,可以有发挥的机会。有场地让他们不断练习,才可踏上成功之路。 」

吕庆耀亦希望透过中庭的多元运作,利用展览、市集、工作坊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吸引市民进入戏曲中心,继而买票入场观赏茶馆剧场,或大剧院的节目,培养年轻观众群。

他相信,戏曲中心能令粤剧及其他戏曲表演艺术有一番新景象,而戏曲中心较为现代化的设计能鼓励年轻一代入场。他说:「希望年轻人也会觉得这里好『型』,会想在这里看表演。 」

吕庆耀希望戏曲中心除演员外,亦可照顾到舞台上的各方人才,如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我希望让青年人看见不同的出路,从事文化艺术也可以成才,也可以创出自己的路,令香港由文化沙漠变成文化之都。 」

 

“戏曲中心的流畅和室内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气”这个概念的现代诠释,
而作为世界级的表演场地,
它与中国歌剧院的传统设计却是大相径庭。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副主席吕庆耀

第16届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及智能家居展览会 紧贴市场趋势 乘风革新尽占优势

$
0
0

2019年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及智能家居展览会 (GEBT) 即将于6月9至12日重临广州,一连四日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现时,国内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超过5,000家之余,智能建筑集成市场规模亦达到4,000亿元。近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智能及建设领域的政策,让智能建筑行业在市场上大放异彩。迅速推进的一带一路和近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都让智能建筑行业获得极大的发挥空间以及增长潜力。今年GEBT展会除呈现智能建筑、电工电气及智能家居三大领域最新发展,其丰富多彩的同期论坛活动更会重点讨论多个行业关注议题,让参展商和观众一览行业最新动态,抢占行业庞大机遇。此外,今年GEBT将会和广州照明展览会同期举行,预计迎来逾165,000名专业观众入场。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主办单位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忠顺先生表示:「政府于近期纲要中大力推动建设,要加快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重点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及深度融合两方面发展,智能建筑及智能家居等科技的相关板块获得了庞大机遇,从而塑造建筑业新气象。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增强,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亦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了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行业水平。GEBT一向紧贴市场趋势,今年亦会共同探索行业重点议题,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房地产、智能城市、智能酒店和智能集成等,而且新增最近备受关注的健康建筑,带领行业一同抓紧机遇,乘风革新尽占市场优势。」

本届展会吸引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业务涵盖多个建筑及智能家居范畴。展商名单包括KNX、Zigbee、河东、正泰、萤石、朗能、安居宝、微羽、紫光、小为、托泰、贝朗德、中科智联、凯图、古北、极联、日顺、银超、西思、向往、视声、绿岛风、天朗、佳都、涂鸦、中科、莱明、科捷、曼顿、安美莱、永林、曼瑞德、大景、智汇云、万朗、科曼利、初冠、利尔达、丙申、逸悦、明纽、创明、吉朗、红禾朗、中点、太川、相舆、右转等等。

 

业界先驱聚首一堂,重点议题揭示行业最新动态

随着IoT及AI等先进科技逐渐走入应用层面,建筑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GEBT一向走在行业尖端,透过各类同期活动、论坛及会议,邀请业界领袖分享独到见解。

 

请即登陆展会官方网站一览更多论坛资料!

 

本年GEBT将与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 (GILE)同期举行,涵盖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照明、电工电气及安全科技等领域。两展相辅相成,更有效和专业地汇聚各地行业专家,构建一站式国际商贸及行业平台,为业界带来更多商机。GEBT和GILE之母展为「Light + Building – 法兰克福国际灯光照明及建筑物技术与设备展览会」,该展每两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一次。
除了上述展会,法兰克福展览集团于中国的建筑技术及照明展览系列还包括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览会和上海国际照明展览会。该公司的建筑技术及照明展览系列亦覆盖阿根廷、阿联酋、泰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市场。

廣州國際建築電氣技術及智能家居展覽會
廣州, 2019 年 6 月 9 至 12 日
GEBT展会将于2019年6月9至12日于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欲了解有关展会详情,请登陆www.building.messefrankfurt.com.cn,或发邮件至 building@china.messefrankfurt.com与主办方联络。

有关法兰克福展览集团全球照明及建筑物技术展览会的详情,请登陆www.light-building.com/brand

 

 

 

2019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

$
0
0

自2013年圆满举办首届以来,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是区内建筑师难得的、两年一度的交流盛会。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2019年的主题是「塑造‧无形:两岸四地建筑师与一带一路及非洲建筑Shape the Shapeless: Cross-Strait Architects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Africa」。大会希望透过超越两岸四地,以更广阔地域的前提下,重新探索这个以文化与设计为重点的活动。在主要赞助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的支持下,来自一带一路地区和非洲的知名建筑师、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于是次论坛担任演讲嘉宾,及主持工作坊,分享他们对全球建筑文化与当前的发展模式的真知灼见。

论坛资讯:

日期:2019年6月21日(星期五)

时间:09:00 am – 06:00 pm

地点:香港JW万豪酒店宴会厅﹐香港金钟道88号

指定语言:普通话及英语大会将提供即时传译服务

香港建筑师学会 持续专业进修学时:7 个学时

内地继续教育学时 (建筑师-选修课):7 个学时

论坛参加费用:

-港币1,000元正, 适用于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协办机构会员、支持机构会员或内地、台湾及澳门的建筑师学会会员

-港币1,200元正, 适用于非会员

论坛通行证包括茶点小休 2 个及自助午餐 1份。

 

下载登记表: http://www.hkia.net/cadsa/2019/files/Registration_Form.pdf

更多活动详情请参阅我们活动的官方网站: www.cadsa.com.hk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公司JERDE正式进驻东南亚

$
0
0

(2019年8月27日,香港)全球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公司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JERDE),今日正式宣布进驻东南亚设立办事处,并任命James Chew为该区域业务发展总监。 James Chew将于JERDE即将开业的新加坡办事处展开工作,负责JERDE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以及该地区其他邻近国家的新业务。届时,新加坡办事处将与现时负责中国和亚太区域业务的上海和香港办事处携手合作,继续拓展业务版图。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为支援业务拓展,JERDE副总裁兼设计主创Ken Ho更会于明年初从洛杉矶调任至新加坡。身为新加坡人的Ken Ho将为该地区的办事处带来更多国际经验,并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企业影响力,同时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业务增长。

 

秉持一贯的「场所创造」(Placemaking)理念,JERDE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将有助加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业务影响力。以回应东南亚地区对交通导向开发(TODS)和商业综合项目的不断增长需求。而且地区业务拓展使JERDE能提升与区内国家及城市和地区的紧密联系和多组合商务旅游选择,以加强其客户服务。 JERDE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经验已在全球获得认可,成功的项目在社区中带来催化作用,并有助于产生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新兴市场。

JERDE首席执行官Paul Martinkovic表示:「JERDE在整个亚洲设计转型项目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有助拓展我们的业务。而James Chew非常了解东南亚的社会经济议题、房地产市场和投资状况。」

JERDE副总裁兼设计主创Ken Ho将协助推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业务增长。

James Chew拥有超过30多年的房地产行业规划设计、管理、营销和业务发展经验。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他于公共地产和私人地产方面的经验包括开发度假村、酒店、住宅、零售、办公、多功能、新市镇、高尔夫球场和医疗公园。

JERDE业务发展总监(东南亚)James Chew将负责捷得在该区域的新业务。

James Chew在接受任命时表示:「JERDE是全球其中一家最顶尖的国际建筑公司,我很荣幸能加入此团队、此公司,并带领其于新加坡开设办事处。我希望在东南亚地区扩展JERDE的业务,并在此过程中协助公司继续贯彻其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为邻近国家许多新社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郑志刚率领100 份创意力量 创建香港海滨文化零售新地标 打造香港文化矽谷K11 MUSEA

$
0
0

郑志刚与100 CREATIVE POWERS创建尖沙咀海滨上的文化零售新地标,将K11 MUSEA打造成香港的文化矽谷。

(2019年9月,香港)香港文化矽谷K11 MUSEA正式开幕,以独特设计融合顶尖的艺术和文化创意,缔造文化零售新地标。由国际知名的海外及本地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所组成的100 CREATIVE POWERS(100 份创意力量)联手设计,占地120万平方呎的K11 MUSEA锐意为千禧世代、本地消费者以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零售概念。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K11集团创办人郑志刚表示:「K11 MUSEA屹立之地不但具备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是香港的文化交汇点。因此,我的愿景是与100 CREATIVE POWERS — 过百个由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环境师等各个界别组成的创意团队,秉持培育本地及国际年青创意人才的理念,将K11 MUSEA打造成香港的文化矽谷,创建尖沙咀海滨上的文化零售新地标。K11 MUSEA不只是一个文化零售地标,更是Victoria Dockside的核心,激发千禧世代无边无际的灵感,推动创意、文化和创新的力量。」

 

海边的灵感缪斯

K11 MUSEA是为期十年的综合型发展项目Victoria Dockside的最后及最重要一环,以「海边的灵感缪斯(A Muse by the Sea)」为构想意念,势将成为香港文化矽谷。 K11 MUSEA致力推动国际间不同创意力量的融合,化身成一个凝聚社区的灵感平台,让本地及世界各地顾客尽情发挥想像力,透过创意和文化共同丰富日常生活。顾客能于K11 MUSEA内每个精心设计的角落,任意发掘与细味络绎不绝的灵感泉源,让创意驰骋。

K11 MUSEA 的绿意外墙,由泰国景观设计工作室PLandscape打造

100 CREATIVE POWERS:凝聚全球建筑设计文化力量

K11 MUSEA相信缪斯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亦可以文学、音乐或艺术的方式呈现,甚至可以在宇宙的任何角落找到。每个设计元素都经过精心策划,邀请顾客放慢脚步,慢慢呼吸并发现他们内心的灵感缪斯。

K11 MUSEA楼高10层,由来自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KPF)的Forth Bagley、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及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负责设计,并与过百位国际及本地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 K11 MUSEA 以大自然和城市景观作为背景,将其历久弥新的设计,融合于创意社区之中。众多来自全球及本地的设计界的先锋,包括本地建筑师事务所LAAB、国际知名的荷兰建筑师Rem Koolhaas 及David Gianotten所创办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及英国灯饰设计公司Speirs + Major,为K11 MUSEA的艺术与设计注入新动力。

K11 MUSEA 的Opera Theatre —结合Gold Ball 及 Oculus

当中焦点设计包括K11 MUSEA的中庭,命名为Opera Theatre,此空间布置了数百盏精心布置的灯饰,可营造星光的效果,以唤起访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看似随机点缀的灯光实际上组成了螺旋形,犹如K11 MUSEA中的「创意银河」。中庭中心内有一座模仿树根生长形态的雕塑Escalating Climbers,其扭曲的枝干不断交织散开,连接Gold Ball –——一个可供设置展览及举行活动的多功能空间。 Gold Ball的外部围绕了精致的三角形切割玻璃层,闪亮的装置犹如悬浮于天花板雕塑Oculus下。这个悬挂于中庭约35米高的天花拱顶的雕塑,由错综复杂的枝干分支网络组成,上有两个7米阔的天窗,把阳光渗进中庭空间。

K11 MUSEA 的绿意外墙,由泰国景观设计工作室PLandscape打造

其他设计焦点包括:

  • 绿意外墙(Green Wall) —— 由曼谷景观设计工作室PLandscape操刀,建筑外墙由多种植物组成,以一抹绿意为建筑物的正方结构与石材的坚硬感带来缓冲,与相邻的流动海港更显和谐;
  • KUBE —— 由OMA设计,KUBE是一个方形建筑,附近设有方块形的座椅,以阳极处理过的铝制面板使外层看起来金光闪闪,如同金黄色的滤镜般,反映香港的天际线,吸引访客前来,借此促进公共对话及共享体验;
  • 占地约2,000呎的水帘舞台(Sunken Plaza),具备特色灯光设备及环绕式水幕,为文化体验计划KULTURE11的众多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地。

此外,可持续性是K11 MUSEA建筑设计的核心。透过大量的绿色植物、充满奇珍品种并可作教育用途的室内绿色植物橱窗、闹市屋顶农场,加上总面积达5万平方呎的绿化墙(相当于18个标准网球场),为空间注入绿意。当中更设有香港首个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室内外自然博物馆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园区Nature Discovery Park——园内将展出多种稀有植物,营造可吸引蝴蝶的绿色环境和室外水族系统。

位于7楼Bohemian Garden内的Peacock Playground, 由丹麦得奖游乐设施设计团队Monstrum设计

创意及知识传承

K11 MUSEA以人为本,着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中一项焦点是为家庭而设的户外游乐场,当中特设由得奖丹麦游乐场设计公司Monstrum为K11 MUSEA度身订造,全港最大的造型滑梯,更包括:

  • Bohemian Garden —— 横跨K11 MUSEA的两层天台,Bohemian Garden有如一个提供各种活动设施的城市绿洲, 设有流水台阶和户外用膳空间,亦可举办各种活动,如晚宴及户外电影欣赏会;
  • Peacock Playground —— 位于Bohemian Garden内的Peacock Playground色彩缤纷,这个特别订制的游乐设施有正在斜躺的孔雀妈妈、一群小孔雀,以及9米高的孔雀爸爸,孩童可沿流线状的尾巴攀爬至6米高的大型滑梯管道滑下;
  • Donut Playhouse —— 由KPF设计的椭圆形玻璃建筑是进入K11 MUSEA地下楼层的入口,镜面的凸状屋顶让位于公园的访客能藉由镜面反射瞥见地下商场空间,而位于地下中庭的访客仅需抬头便能看见地面公园的倒映,人与自然在此以一种巧妙的形式无缝接轨,同时这里更是10米高巨人角色Donut的家,以迎接小孩和充满童心的访客。

连串开幕活动陆续登场

由8月份开始至年底将会有一连串的开幕活动,首先K11 MUSEA会为大众举办的导赏团,多个不同主题的导赏团将带领访客更详细地探索K11 MUSEA内的艺术、自然和建筑设计的元素,紧接是奥地利艺术家Erwin Wurm的《热狗巴士》。踏入11月,K11 MUSEA更会举办亚洲首个「Festival de Cannes Film Week」,放映2019年度康城电影节的六部官方评选作品,更设有映后座谈会及电影大师班等连串精彩活动。

 

Facebook、Instagram及微博: @K11MUSEA 微信:K11-MUSEA

Bohemian Arches,由本地建筑师事务所LAAB 联同英国灯饰设计公司Speirs + Major 设计

K11 MUSEA
地址: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
网页:www.k11musea.com #SiliconValleyofCulture

 

 

 

创建未来 建筑遗产

$
0
0

基于传承

今年,是香港一间历史悠久的建筑设计顾问公司 – 利安顾问有限公司在港执业的第145 周年。从1874 年起,公司创始人凭籍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最初的香港城市建设带来成熟可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建造技术,公司早期参与的基建及民用项目包括:1877 年位于坚尼地城卑路乍湾香港首期填海规划、1898 年香港首个大规模水资源建设工程- 大潭水库大坝以及香港重要水路运输设施天星码头和毗邻的码头附属设施及仓库等。同一时期,利安亦同时参与了多个商业项目,其中,分别于1899 年及1904 年建成的皇后行及王子大厦以及毗邻的皇后广场,更成为早期香港城市中心的形象代表,位于皇后行旧址的文华东方酒店也是利安的作品。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利安公司业务一直着重于与塑造城市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工程及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致力于运用建筑设计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民生问题,在香港从“一块秃石”发展成为世界顶级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利安公司的专业服务一路相伴,从未缺席。

与时俱进

作为香港二十世纪初的主要建筑设计公司之一,利安宽广的业务服务范围涵盖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从办公楼时尚理念的引入到石拱营造的街区形象、从交通工具电车的建设到冷冻设施的建造以利新鲜牛奶的批发、从广受港人喜爱的跑马场、海洋公园到涉及不同信仰的宗教建筑,利安的建筑设计顾问服务不间断地影响着香港社区文化的进步及改变。值得骄傲的是:利安百多年前设计的牛奶公司批发中心至今仍服务于香港,成为今天外国记者会及艺穗会的所在。

位于湾仔星街的香港电灯公司第一座发电厂启动了香港公共电力供应的迅速发展,也是利安参与及推动香港公共事业建设的又一个足迹。实际上,利安创始人夏普先生及其夫人是香港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商人和慈善家,他们对香港的付出一直延续到他们去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1904 年,根据夏普先生遗愿为纪念其夫人而捐建的明德医院正式启用,其后,夏普先生家族信托中心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捐建了战争纪念护理院。利安一直积极参与香港公共事业建设,涉及的项目还包括早期的香港大学主楼陆佑堂及近期的香港厨艺学院,还有鼓励学生交流与参与的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综合发展大楼等。

 

利安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少颖分享了她对城市发展导致社区与文化演变进程中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议题的感想。她认为:新建筑思维急需探寻新技术与城市文化及历史传承相融合的方法。

从沿岸开发填海到一带一路到将香港城市发展与中国内地紧密相连的大湾区发展,利安一直活跃在香港以至周边城市形象塑造的第一线。

多元创新

近年来,利安多元化创新项目包括: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教学大楼、香港科学园、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以及NTT 香港金融数据中心等。位于科学园的“创新斗室”是利安最近承接的项目,为员工及顾客提供500 个住宿单位及公共工作空间。设计采用场外预制施工方法,大大减少现场施工,提高质量的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因应建筑业劳工短缺的现状。

同样地,正在设计中的科技大学学生宿舍,亦将采用工厂预制方式,建筑构件将于场外制造,减少施工现场劳工需求,提高工地施工速度。

目前,利安正在与一支跨专业技术顾问团队合作,参与占地28 公顷的香港启德体育公园的发展计划,此发展计划的主要地标将是一座拥有5万个座位的可开启上盖的体育馆。利安现正带领着项目团队全力以赴,以期于2023 年完成启德体育公园的设计工作。

2017 年开始,利安接受西九龙文化管理局的委托,担任西九龙文化区二区发展地下工程设计总顾问,带领各专业顾问团队参与这项顶级文化项目的建设,包括地下设施建设及交通组织,是今后上盖各项文化设施的基础。

利安业务亦广泛扩展到澳门度假酒店设施,参与并主持了新濠影汇、新濠天地等多个世界级综合度假项目,也最近,与Zaha Hadid Architects合作的「摩珀斯酒店」也已开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外骨结构体系的高层酒店项目。

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利安来说是全方位的生活理念,贯穿于员工的培训、设计的应用以及对社区的影响。利安是少数于公司内设立专门绿色设计小组的公司之一,在公司内施行一套完整的绿色设计制度以期为我们的后代设计最低碳的绿色建筑。公司近期完成的利安办公生活空间装修设计更获得绿色建筑铂金奖项,肯定了利安对营造绿色社区环境的贡献。

利安非常重视工作环境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为鼓励员工更多地参与运动,公司还组织了瑜伽课程,并定期向员工派发水果鼓励健康生活态度,在公司内并预留了哺乳房方便哺乳期返工的员工。

超越地限

如今,业绩辉煌的利安团队继续以香港为基地,并将业务范围扩展至亚太及中东地区。目前,公司除在北京、上海、福州及卡达设有办事处之外,去年亦在深圳前海设立了分部,标志着利安已为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做好准备。

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司积极参与内地多项大型公共及私人项目的建设,将香港过往百多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与内地业界分享。近年来,利安更将过往经验分享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包括:日本、韩国、缅甸、泰国、卡塔尔和沙地阿拉伯等。

“类似于60 年代的新都市主义,我们认为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革命。”利安是首批进入内地推动轨道交通综合发展(TOD) 的建筑师之一,以香港经验协助内地轨道交通建设发挥最大发展潜力, 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将人们的居住、交通和工作空间融合一体,延展人们的生活空间,鼓励社区民间的交流互动。作为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师,利安一直坚持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我们称之为COD,这一设计理念已反映在利安近期参与的许多综合项目设计中,包括:深圳前海时代地铁上盖、万科航行路综合发展以及数个位于成都的TOD 项目。

讲到亚太区域内的项目,李少颖颇为自豪:“在缅甸以位于仰光市中心的Strand 酒店为代表,利安完成的很多酒店项目都代表着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历史时刻,而韩国的马术公园项目则是首次将赛马与主题公园融为一体,利安在中东完成的Al Shaqab 马术学院综合发展项目被业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马术设施之一,而最近在卡塔尔工业园区完成的行政综合发展项目则被评为阿拉伯地区最佳城市发展项目,利安在海外完成的项目能够得到国际认可令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在现任董事长兼可持续发展董事李少颖的带领下,利安设计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公司历史悠久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实践“设计以人为本、创意持恒久远的设计理念”。

 

 

 

DesignInspire 创意设计博览

$
0
0

第3届DesignInspire将于12月5日至7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向商贸及公众人士展示环球设计方案和创新意念。

(2019年11月27日, 香港)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 (香港贸发局) 举办的DesignInspire创意设计博览将于12月5至7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活动旨在向商贸及公众人士展示环球设计方案和创新意念,并显示香港的创意实力。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今年展览以「共创可持续都市」(Co-create sustainable cities) 为题,关注环境及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

同场将举办一系列工作坊和「INNOTALKS创新对话」环节,探讨最新的全球设计趋势。

 

「香港创意力量」展区聚焦香港年轻设计师

「香港创意力量」展区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赞助,旨在介绍本地年青设计师予公众认识,并向海外及本地参观者展示他们的原创产品及服务。展区将展出由12间机构及131位设计师创作的一系列本地设计作品,其中《RetroInnovations 一「物」相承》由26位本地设计师创作一系列向传统文化或工艺致敬的当代创意装置,例如字凹﹑霓虹灯牌等,以全新方式诠释传统文化。另外,展区亦有其他来自建筑设计、雕塑、摄影、绘画、升级再造等不同界别的创意展品。

不眠游乐场 – 设计师︰罗一鸣 作品透过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以及不同的字体、图像元素组成,代表了香港各种阶层和行业,孕育出多元化的日与夜生活文化,尤如一个不眠游乐场。

 

「城创新活」主题馆将科技融合设计

今年的「城创新活 」主题馆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汇聚 25 个合作单位,示范科技创新及设计意念,再融合艺术文化,以促进可持续的生活及商业发展。展出焦点包括1) 体验式商业方案– 透过五个多媒体互动体验装置,展示如何将科技融入设计以迎合不同的商业需求;2) STEAM 教学– 展出香港新世代的创意设计及一系列跨学科教育工具,启发参观人士对于科学与艺术的认识;3) 智慧生活– 展示16项崭新的家居科技产品,部份更具备物联网功能。

其中亮点包括英国明星机械人Titan the Robot;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娱乐机械人,在高科技的环境感知功能与精湛的控制技术配合下,貌似变形金刚的Titan能做到不少在电影特效中才可看到的流畅动作。

XRT 与Square Solution Limited – 互动式人工智能艺术装置:「山与水」 观众只需简单画线,装置就会利用机器学习技术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自动将线条转化成3D影像,创作一幅独一无二的山水画。

 

国际展品启发创意

DesignInspire亦汇聚香港、中国内地、意大利、日本、波兰和台湾的设计作品。大会将于展览期间举办一系列工作坊和「INNOTALKS创新对话」环节,探讨最新的全球设计趋势,并邀请一众专家就环球设计潮流,STEAM (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及数学) 和互动体验等领域分享真知灼见。设计爱好者亦可于场内的品牌快闪店,购买特色创意产品。为期三日的DesignInspire欢迎商贸人士及公众免费入场参观。

升飞国际数码特效制作有限公司 –「浪」系列 由香港跨媒体艺术家黄宏达以浪涛为创作意念,借此带出艺术治愈讯息。其中「惊涛」为由 LED 装嵌砌成长凳,让观众仿如置身于惊涛骇浪中,共同经历困难。

 

DesignInspire (创意设计博览)

日期︰
2019年12月5日至7日

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3D-E

时间︰
12月5-6日     上午9时30分至下午7时
12月7日        上午9时30分至下午6时30分

费用︰全免

活动网页:www.designinspire.com.hk

 

 

 


LANDMARK 81 –国家级建筑地标

$
0
0

Landmark 81是越南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全球第13高的塔楼。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由全球领先的设计公司Atkins(阿特金斯)为越南最大开发商 Vingroup 所设计的 Landmark 81 是 Vinhomes中央公园开发项目的核心建筑物。该项目位于胡志明市市中心北部,毗邻西贡河旁,原本只以Landmark 81超高的外形和所提供的各种便利设施提升该项目的地区形象和Vinhomes周边物业的价值,然而,当Atkins完成地标性的设计后,Landmark 81成为了胡志明市以至越南整个国家本身的象征,也是当之无愧的。

Atkins越南业务董事Tri Quang Mai兴奋地表示:「这座建筑已成为越南年轻一代认定国家成就能力和对国家感到自豪的灵感泉源。20年前,一栋20层高的建筑物已经被认为是胡志明市的超高层建筑,转眼间到现在,Landmark 81已被誉为越南和东南亚最高的塔楼,甚至是世界上最高的塔楼之一。过去30年来,越南的经济高速发展,开发商高瞻远瞩,建筑师的设计更是超凡卓越,这一切都把越南以往期待的灵感和自豪感一一呈现眼前。该项目的成功诚然是Vingroup和Atkins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伟大新一页。」

2019年4月,这座屡获殊荣的摩天大楼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Atkins在该地区其中一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设计项目圆满完成。 Landmark 81荣获2017年国际房地产大奖的「世界最佳建筑」,并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和地区认可。

Atkins的设计董事Alex Peaker表示,为一个城市以至整个国家设计最高的建筑物是一项非凡的礼遇:「我们设计的方针是洞悉越南的文化理念和摩天大楼的本质。」

竹林-越南力量的象征

越南人常常认为一根棍子可以挺结实,但一捆棍子永远结实得多。这样的逻辑在历史上也适用于传统上使用竹子的民俗建筑上。然而,尽管理如今塔楼楼高数百米,竹子也被钢具和混凝土所取代,我们的工程师仍然采用相同的原理,通过多层支撑结构加强塔楼核心。

塔楼的形状源自最实用的塔图设计:一个方形的中心核心塔以6个乘6个各9平方米间格围绕,如此的思量应对了实际的问题,例如核心尺寸逐渐收窄从而减少多部升降机的需要,同时也成就了瞩目的锥形尖顶轮廓。

Landmark 81的总面积高达241,000平方米,共有主要功能:塔楼顶部是公共观景台和游客设施,上方是酒店Vinpearl Luxury Hotel,下方是Vinhomes豪华住宅公寓,而底座是Vincom Centre 购物中心和上达酒店与公寓的入口大堂。

公共领域与景观设计

塔楼的景观设计脉络清晰,生机无限,完全与游访人士融为一体,且应付了设计上包括规模、均称和舒适度的各种需要。公共领域的设计则以创新方法灵活运用当地物料,引入更具动感和生机的形式,加强景观设计的当代感觉和多元合一的特色,使之呈现独特的视觉特征,正正为市民大众提供宝贵而又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与塔楼的宏伟感觉相辅相成。

塔楼周边的公共领域为居民、购物者和酒店访客提供了一系列的空间;各种互动的水景除了吸引游访人士的注意,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感。

树木繁茂的布局乱中有序,与潺潺水声相结合,的确为胡志明市市区营造出一种愉悦而宁静的氛围。树冠阔大的绿树在阳光明媚的温暖日子提供了充足的遮阳效果,同时又赋予了隐蔽的氛围和增强了公共空间的个性。总而言之,大量的苍翠树木和流水元素的设计安排有助于创建舒适且人性化的空间,方便游访人士到达和享用。

裙楼的设计方面则有户外休息空间,与各种酒店设施如室外游泳池和酒吧区等遥遥呼应。塔楼较高楼层包括附有私人露台与游泳池的空中别墅,胡志明市天际线景色尽收眼底。临街地面则是舒适的下沉式零售空间,而且赋予了最大程度的垂直绿化空间,令游访人士有心旷神怡之感觉。

Vincom Centre Shopping Mall

Vincom Centre 是四层高的购物中心,位于塔楼裙楼 ,空间宽敞,灯火通明,予人畅快之感。该购物中心设有不同类型的零售产品和食品饮料区,为本地居民以及酒店和观景台的游客提供服务。大型入口设有弯曲的玻璃檐篷,是通往中庭各层的堂皇入口标志。

购物中心的顶部是多排以阶梯形式设计的天台露台,一些属于居民的私人会所,而另一些则为餐厅、酒吧和画廊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从此处欣赏到毗邻中央公园开发项目和远处西贡河的壮阔景观。

Vinhomes 住宅公寓

Landmark 81为其品牌提供了491套豪华住宅,面积从50平方米的单卧室房间至高层的300平方米复式公寓不等。所有公寓均设有露台,较大的还设有独特的天台露台,全市景观一覧无遗。

Vinpearl豪华酒店

Vingroup旗舰酒店Vinpearl Luxury Hotel位于塔楼上方的第三部分。访客从下车处到达光线充足的地面大堂,则可以直接乘坐高速升降机到达位处第66和67层的酒店接待处、大堂酒廊和全天候餐厅。该楼高两层的超高空间外置全景高身玻璃幕墙,游客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天际线。再往上走就是围绕升降机而建的客房楼层。塔楼的第71至77层的较顶位置是多个休息室,酒吧、特色餐厅和总统套房。由于塔楼顶部的细长设计,该等空间正正是饱览360度全景的最佳地方。

塔顶:尖塔和公众观景台

塔楼顶端尖塔地方是一个灯塔,白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晚上则亮灯擦亮周遭漆黑,为整个城市添上标志性的色彩。尖塔底下第79至81层为最受欢迎的公共观景台和多层游客中心,游访人士可通过专用的高速升降机从购物中心独立前往。

Landmark 81是Vingroup的最新地标性项目,建筑设计团队包括景观设计公司Atkins、结构工程公司Arup、施工管理公司Mace、主承建商Coteccons、酒店室内设计师Wilson Associates、当地执行建筑师事务所VNCC,以及提供机电工程、防火、照明设计和幕墙工程的Aurecon。

 

如欲获取更多资讯, 请浏览 atkinsglobal.com

 

 

 

领先的建筑外墙结构和内饰承建专家, 帕马斯迪利沙

$
0
0

帕马斯迪利沙Permasteelisa 集团是建筑幕墙和内部系统界别中领先全球的承建商,涵盖工程、项目管理、制造及安装。业务网络遍求四大洲,在30 多国设立50 多家公司,拥有11 间生产基地。集团利用其技术知识和与专长参与所有项目,尤其在承办特殊功能建筑项目大派用场。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Front view of Louis Vuitton Flagship Store, photo credit Louis Vuitton – Stephane Muratet

由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设计的路易威登首尔旗舰店(Louis Vuitton Maison Seoul),乃帕马斯迪利沙以一贯优质服务及产品,成功为传奇建筑师及品牌再添一超卓杰作。旗舰店坐落在江南区名店林立的清潭洞大街上,并从韩国建筑和文化元素,例如华城(Hwaseong Fortress)或传统的东莱鹤舞Dongnae Hakchum 的舞姿和素白舞衣中汲取灵感。

Front view of Louis Vuitton Flagship Store, photo credit Louis Vuitton – Stephane Muratet

帕马斯迪利沙自2016 年底起,早在施工前服务(PCS)阶段开始与Louis Vuitton,Gehry Partners, LLP 和顾问团队进行协调,及后夺得了外墙建筑合同。从设计开发到施工各阶段,集团使用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例如基于西班牙Catia 的Digital Project)主导复杂外观的实现过程。由最初期的几何合理与和优化,至最终用于制造及现场安装的数据输出,这项重要的数码科技资产在项目交付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软件运算法和脚本以使3D模型中的每个组件成为顺序参数,以便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有效分析,修改和跟踪所有数据。

Interior view of 4th floor Exhibition, photo credit Gehry Partners, LLP

鉴于这项目的复杂性,帕马斯迪利沙制定了采用三维扫描设备的检查测试计划,以保证和监控质素。扫描所产生点云数据,与三维模型交叠,以识别任何不合规或超出公差的情况。除了在现场进行三维扫描以检查安装布置和最终定位之外,在工场还对逐块双曲面组合面板和组装后的弯曲圆形空心钢(CHS)模块进行了三维扫描检查。

6-way welded structural steel node, photo credit Permasteelisa Group

本项目体现了帕马斯迪利沙集团作为跨国性全球企业的经营理念,可统筹及灵活调动在地、区内及海外资源,以满足项目需求的能力。设计和工程在香港执行,而建材采购和制造则跨越了三大洲六个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土耳其、西班牙和韩国)。标志性立面以1200 平方米的进口土耳其大理石、弯曲后总重量约为30 公吨的600 米CHS 结构钢,以及925平方米的西班牙玻璃组成。合共有306 块形状独一无二的玻璃面板,其中82 块是双曲的热弯玻璃。整体玻璃面板的最后组装,包括金属支架的制造,全部在中国进行。

Detail of installed 6-Axis Duplex Stainless Steel Bracket, photo credit Permasteelisa Group

由帕马斯迪利沙设计和制造,用作支撑这标志性的玻璃幕墙的支架系统,以铸造双相不锈钢制成。三维模型中的总共553 套以参数定位的支架,发挥了关键作用,令整个安装过程顺畅迅速。支架的绝妙之处在于能够负荷6 个不同的调整轴,这是整体面板安装中的必备条件。由集团的集成照明(PIL)团队设计的内置立面照明使整座建筑建筑栩栩如生,达至令人赞叹的轻逸效果。

Aerial view of Louis Vuitton Flagship Store, photo credit Gehry Partners, LLP

如欲获取更多资讯, 请浏览 permasteelisagroup.com

 

 

 

都市更新 城市再造

$
0
0

URBANPROJECTS 建筑设计公司在整个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大规模开展的精品建筑业务。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中环商业区,成立以来已完成多个商业、酒店、文化和住宅项目。公司的总监曾先后在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大型建筑公司工作。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URBANPROJECTS 的成立旨在发掘客户充满活力的正面特征,将其转变为更具个人风格的精品面貌。此做法会预先计算,实体业务增长限度,以维持工作室对每个项目的控制和责任。

公司追求「内涵」而避开「风格」,在着手寻求合适的设计方案前,团队注重理解任何与项目相关的物理及文化背景。

所谓的「物理」, 即包括地势、自然特征、方位、视角、隐私等,
URBANPROJECTS 重视这一系列要素以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项目对环境及「WELL」设计理念的影响降至最低,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提升居民及用户的福祉。

光明前景

任何成功的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URBANPROJECTS 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工程及环境设计顾问,以强化设计成果。顾问「网络」使URBAN PROJECTS 与较小规模的公司相比,可以接手更为大型的项目。

目前,公司已从香港及内地开始扩展,正在筹划于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及非洲的项目,公司亦有在欧洲开展业务,2017 年在英国开设分区办公室, 专注可持续住宅设计。

总的来说,URBANPROJECTS 是拥有着明亮未来前景的杰出品牌。

定義未來的代設計學

$
0
0

位於上海徐家匯區的港匯恒隆廣場,是恆隆地產的旗艦商業綜合發展項目。此項目近來重新活化,由建築及室內設計公司 Elena Galli Giallini Limited 負責, 為這座具 20 年歷史的購物中心的北座及南座作出翻新改變。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項目總樓面面積約315,118 平方米,佔地50,788 平方米,由購物中心、服務式住宅和雙子辦公大樓組成。為了迎合社區的新需求,團隊將佔地面185,720 平方米的購物中心重新設計,帶來根本性的轉變,正如公司的首席建築及室內設計師 Elena Galli Giallini 所說 : 引領商場從「購物天堂」蛻變成「城市生活的樞紐」。

Giallini 生於非洲,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建築及設計師,過去25 年她一直在亞洲工作,先在日本,到近年在內地發展。Giallini 的經驗及對不同文化的洞察力加強了她的信念-設計師不應依靠「一成不變的公式」創作。而她亦一直身體力行,致力就不同項目尋找最合適解決方案。

獨具慧眼

她解釋說:「我的作品以特定時間及地點為基礎,致力發掘在美感和功能層面的新猷。對於每個項目,我們都考慮『根本』或『地方文化』,它代表了周圍的環境、文化、歷史及傳統獨特之處。」

「我們的設計方針取決於大眾的生活方式,以及項目的建築目的,期望每個設計都可喚起強烈的認同感,這需要我們尊重傳統精髓,以及清楚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為精品建築和設計事務所的共同創辦人,Giallini 的工作涉足建築、室內設計及產品開發等多個範疇。她在意大利、日本及內地項目所獲得的經驗,加上參與過港匯恒隆廣場項目,為她的建築設計理念及多元文化觀帶來深厚影響。

改造商場在於「新」

項目首階段的改造是共有地面六層及地庫三層的北座,團隊整合現有購物商場及周遭地帶。Giallini 表示:「我們運用創意思考將限制轉化為機會,以新形象融入如此龐大的零售綜合項目之內,打造可突出空間及時間的好去處。」

「就南座而言,引人注目的玻璃圓頂中庭及天窗,讓自然光灑落一地,為此我們極力克服空間及室內環境的嚴峻限制。相比之下,北座的建築及室內設計提供較大的自由度,對我們而言幾乎是一塊空白畫布,如何為完全缺乏自然光的空間採光成為主要挑戰,因此光線成為整個營造氣氛的關鍵因素之一。」她補充道。

創造和諧與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Giallini 重視協調,整體設計策略視兩座建築物二合為一,致力協調兩者的獨特之處。

「項目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將現有的零售綜合項目從「功能零售」,轉化成令人擁有愉悅體驗的目的地,從而提升形象及經濟價值。為了創造獨特的『外觀和感覺』、並與其他零售地點作區隔,我們非常重視感官體驗。」

為求和諧及連貫,Giallini 在工作時慣於著眼每一素材面貌及功能,視之為整體的設計策略,從而達成整體一致。

她說:「我們特別注重『氣氛營造』這個概念-創造強烈認同感及獨特美學是追求『空間質量』的過程,方可創造一個大眾想要購物、工作、生活、娛樂及學習的空間。考慮到這一點,我們重視創建新的空間布局,追求具有流動及動態的空間,從而增強引流作用、寬敞及聯繫感,同時增加獨特性。為此,中庭以內部『多維空間』的設計形式呈現,為社交、活動參與及發掘提供別具吸引的空間。」

所有設計特色均體現她的獨有設計手法,每部分均使用非傳統及定制的設計方式,注重細節及獨特工藝。天花板設計是決定視覺吸引力的關鍵:平面、摺疊及照明突顯主要建築元素,提供耳目一新的焦點,同時也解決天花限制。

在升降機內,天然紋理石材及以激光切割的金屬網片,營造出精緻及奢華的強烈對比;米色及棕色的條紋相間地板異,在每層的空礦中庭上交匯和穿梭;洗手間則強調獨特而精巧的設計,有著富現代感的隔間、獨立洗手盆、鏡子及照明。

Giallini 對天然材料的執著對設計起了關鍵作用。高品質的用料以多種方式排列,包括不同紋理的石材、金屬、玻璃、金屬絲網及木材等等,能有效營造檔次,提升新鮮感及精細度。與此同時,濃烈及柔和的色調相互輝影,加上古銅及銅色的金屬色系,獨特的材料及用色配搭,為整體體驗創造獨特性及活力。

她總結道:「我們認為,承傳自美學價值的品質,對建構未來的購物中心而言,是決定性的因素。」

浏览完整版电子杂志内容

市建局與華懋集團簽訂中環街市營運合約

$
0
0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與華懋集團旗下的貴益有限公司今天(3月1日)簽訂中環街市營運合約。由即日起,市建局將夥拍華懋集團共同營運及管理中環街市。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儀式在復修保育後的中環街市大樓內舉行,由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及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主持。

韋志成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中環街市在30年代興建時,屬劃時代的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物的用料、實用設計風格及市集的營運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當年來說,均充份體現『創新』的思維和應用。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左)與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右)正式簽訂中環街市營運協議

市建局在2017年10月從政府接手中環街市,為這幢已有80年歷史的建築物進行復修及保育,歷時超過3年,耗資超過5億港元。在保育活化的過程中,市建局亦特別應用嶄新的復修技術、物料和項目工程管理軟件,提高效率和保育成效。

我殷切期待與華懋集團的合作,攜手秉承這『創新』的概念,我樂見華懋集團將致力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 (STEM) 教育,並投放額外資源,支持初創公司在項目中營運,將中環街市打造成21世紀劃時代的建築物和設施,為香港及市民大眾營造一個親切舒適、具活力,以及共融的新地標。」

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亦表示:「中環街市是港式街市文化的代表,為香港人記載了集體回憶。華懋集團會以創新手法,將項目的保育元素融入場地的細微設計,提升中環街市歷史建築的獨特個性。

華懋集團一向鼓勵共融、促進藝文、支持初創,我們將會致力在營運上實踐『親』、『動』、『融』三個主題元素,透過多元化的餐飲、零售和活動為訪客提供獨特的體驗,打造出市民大眾可以適意享受和進行交流的『Playground for All』。我們亦特意投放額外資源,協助初創公司在中環街市營運,延續並推動『創新』的精神。」

市建局及華懋集團均會本著不以消費作主導及不以獲取最大盈利,為營運中環街市項目的原則。項目內部分樓面面積將會撥作公眾及社區用途,包括二十四小時開放的行人通道、洗手間設施及約1,0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等。

市建局與華懋集團已共同成立管理委員會,制定業務計劃的執行細節。市建局將持續監管營運機構的表現和成效。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右)與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

關於中環街市活化項目

行政長官在2009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將前中環街市大樓交予市建局,進行保育活化‪的工作,為市民提供一個多元用途及綠化的空間。隨著首階段復修和活化工程在2020年第四季完成,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2021年1月批准將前中環街市用地,以私人協約方式批予市建局,為期21年,以便市建局及營運機構,為中環街市大樓作持續的保育活化工作。市建局將向政府提交承諾書,確保市建局及營運機構遵守公眾期望的營運原則及批地條款。

M+ 博物館大樓竣工

$
0
0

(2021年3月12日, 香港)M+博物館大樓的建築工程已圓滿完成。隨着M+大樓於2020年12月24日獲發佔用許可證,博物館預計於2021年年底開幕。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M+大樓由世界知名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將會是全球最新的文化建築地標。M+坐落於濱臨維多利亞港的西九文化區,是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而大樓將成為M+的永久館址。

M+大樓氣派恢宏的建築外型由一縱一橫的雄偉建築物組成,亦即寬廣的橫向基座平台和線條窄長壯觀的縱向大樓,反映建築師對香港獨特建築景觀的看法,以及他們從本港都市環境所領略的感受。M+大樓底下是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鐵路隧道。這個原有條件既是挑戰,也是構思大樓設計的出發點,在隧道旁開鑿出大型展區「潛空間」,是博物館與這片土地連繫的象徵,並可容納不同類型、不斷更替的裝置作品。

M+大樓總面積達65,000平方米,展覽空間佔地17,000平方米,共設三十三個展廳,另設有三間戲院、一間多媒體中心、一間學舍、一間研究中心,還有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廳、辦公室、會員樓層,以及可以飽覽維港景色的天台花園。展廳大多設於二樓平台,給予訪客流暢及相互連通的觀展體驗。縱向大樓的外觀則與香港都市景致互相呼應,並且外立面與基座平台一致,其混凝土結構也以陶瓦覆蓋,外觀隨光線與天氣狀況而改變之餘,在周邊玻璃與金屬幕牆結構的摩天大樓中別樹一幟。M+大樓外牆亦設有LED媒體系統,展出藝術及與博物館相關內容,以獨具一格的方式為香港的璀璨夜景增添色彩。

博物館團隊已遷進M+大樓及修復保管中心。M+現正開展重要的籌備工作,包括穩定環境、內部裝修、運送永久藏品,以及裝置藏品和物件,以達致於今年年底開放予公眾參觀的目標。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署理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指出,M+大樓對西九文化區及香港意義重大。她說:「我深信M+將成為香港其中一座最具標誌性建築物,亦會是市民和日後訪港旅客必到的文化地標。連同於2019年落成的戲曲中心、自由空間和藝術公園,M+的落成標誌着西九文化區項目達致重要里程碑,以及正踏入令人期待的新階段。」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強調M+大樓竣工意義重大,她說:「這是博物館的重要里程碑。博物館大樓竣工之際,我們的開幕籌備工作亦進行得火如荼。我們已遷進這永久館址。M+將在不久迎接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訪客,我為此感到十分振奮。」

Herzog & de Meuron創始合夥人Jacques Herzog表示,他們設計M+大樓時的構想在今天已經實現,他說:「M+無疑具有成為亞洲頂尖視覺文化博物館的潛力。它恰恰指明了世界文化應該邁進的方向,打從一開始它便表現出着重多樣性和平等,並且廣納各類藝術,不拘一格。這種多元廣泛是M+基因的一部分。這使M+成為一所深受本地啟發,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放的博物館,令世界各地人士和訪客都能流連忘返。」

主要建築特色

  1. 潛空間
    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地下鐵路隧道位於M+大樓所在地的正下方,Herzog & de Meuron在隧道旁開鑿出大型展區「潛空間」。這空間成為博物館內與這片填海土地連繫的象徵,並可容納不同類型、不斷更替的裝置作品。五座包覆在混凝土中的巨型鋼桁架支撐着巨大的M+大樓,令隧道不受其影響,這是工程技術上的一大成就。
  2. 陶瓦外牆
    玻璃幕牆大樓在香港隨處可見,M+大樓的設計有別於這種視覺語言,卻又與之呼應,在模塊化的幕牆系統中引入陶瓦組件。墨綠色的陶瓦外牆以不同側面的顏色深淺層次反映光線及天氣狀況不斷變化的外牆富有精緻而豐富的質感。陶瓦亦為M+大樓提供具本地特色的環保方案,使建築物能抵禦長期受熱力、濕度及風力侵蝕的影響。
  3. 全面的大樓外牆
    大樓的南面外牆是一面展示屏幕,可播放豐富多變的媒體影像,既以視覺畫面配合M+活動,亦為面向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的都市景觀增添姿彩,加強M+與此城中一隅的連繫。
  4. 光庭
    大樓内的「光庭」,由地板上的巨型缺口和天窗組成,連繫地底樓層、地下及平台樓層,可讓訪客從上到下感受這座建築物及博物館,深入而親近地領略置身其中的體驗。
  5. 多用途空間
    大樓内設有大小不一的多用途空間,策展人及藝術家可按需要選擇場地舉行各種節目。稱為「大台階」的觀賞大廳寬敞開闊,適合聚會,亦可靈活地舉辦演講、放映會及其他活動。
  6. 學舍
    可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致的「學舍」,是提供教學、詮釋及啟發思考的空間,當中設有名為「會堂」的活動空間、工作室和會議室,可舉辦為不同年齡及興趣人士而設的節目。「學舍」的斜屋頂更可通往天台花園。
  7. 戶外聚會空間
    天台花園位於平台之上,是一個戶外空間,與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相連,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香港島及離島景致。
  8. 饒富本地色彩的竹製設施
    長椅、接待櫃台及售票處等室內裝潢均以竹為素材,令人聯想起香港隨處可見的竹棚等臨時結構。
  9. 綜合建築群
    M+大樓是整個新建築群的一部分,此建築群還包括修復保管中心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修復保管中心的功能是維護、修復及儲存與日俱增的M+藏品系列,並管理相關檔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則是一座十六層高的大樓,將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新總部,大樓內還設有零售、餐飲與消閒設施。

以人為本設計 創建矚目社區

$
0
0

利安顧問有限公司運用獨一無二的設計及技術,創造從下而上並以交通導向的發展方式,建立緊密聯繫大眾,重返都會生活的社區。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當思考世界發展的推動力時,不難從邏輯上得出「基建」這個答案,更進一步深入探究,大家將會意識到連繫和社群,才是推動民生發展的真正引擎。基建是塑造樞紐的原動力,如果做對了,便可創造自給自足的奇蹟。

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為交通基建比如地鐵設施等增加高流量、行人友善及混合用途為目標;這是一種將規劃、設計及施工結合的方法,從而促進公共交通工具、步行及單車的使用,並在宜居社區中加入商業及辦公等混合功能的房地產開發。

中國不少大都市人口都十分密集,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的創新概念及方法能為都市建立長遠的商業及交通命脈,因此備受這些地區的歡迎。一些以鐵路為主的交通樞紐開發,利安更是其背後的強大推手。

連結思維

利安在過去30年來一直參與鐵路及基礎設施的設計及發展,其中包括港鐵公司及九廣鐵路公司的工程項目。利安的總體規劃遍佈香港、內地以至海外,積極地將交通運輸網絡與綜合用途發展項目互相結合在一起。

車站是運輸網絡與地區的相連點,因此精心設計的車站能在連繫行人及社區中發揮重要作用,它能提高並改善整個鐵路網絡社區樞紐的生活質素和交通流量,並創造嶄新的聯繫和機遇。

利安於2019年竣工的「地鐵萬科杭行道」項目,總建築面積為111,700平方米,在面積達27,300平方米的土地上,以擁有零售及社區設施的景觀庭院,為杭州地鐵10號綫祥園路無縫連接周邊社區。

項目構思的重點在於,若文化及活動空間與現有環境和新發展連結在一起,便可更有效地利用基礎設施。這種與社區互動的意念,驅使團隊在地上樓層規劃運動場、天臺花園、城市農莊及公共設施。本項目建成後包括43,400平方米的地下零售和停車場,有四棟50米高的辦公大樓,並提供68,300平方米的商業空間。

「前海時代」座落於深圳以西、被視為當地新興金融中心的前海。項目整體相對開放,毗鄰一級地鐵車輛段。與「地鐵萬科杭行道」項目不同之處在於,前海時代以大自然吸引訪客,採用多層次的綠化開放空間概念,將項目與周邊環境連接。靈活多變的公共交流空間,成為未來金融中心的休憩空間及公共場所。項目總建築面積達544,800平方米,由辦公室、服務式公寓、酒店、零售空間及住宅組成,將於2024年峻工。

前海時代2B期將擴大綠色空間的層次,在通往地下庭院和屋頂花園及各規劃建築之間(包括學校)加建綠色走廊,與「中央公園」的「綠色心臟」相連。在中央公園內,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多功能的低密度建築,包括中層高辦公室、辦公大宅、獨立零售館及地下零售街。

城市面貌

火車站與其相關基礎設施的設計是利安其中一個設計專業範疇,於一年多前啟用的港鐵沙中線顯徑站項目便是其中範例。利安提供了集功能、可持續性及美觀於一身的方案,為香港的開放式高架鐵路車站訂立了新標準。

車站頂部是一個5,000平方米的綠化系統,可供循環利用、節約和供應綠化用水,使其能融入自然山丘及樹木繁茂的地形。車站大堂及月臺的出入口位置亦盡量最大化地引入自然採光及通風效果。

儘管可持續發展的美化景觀設計、公共藝術及追求視覺效果很重要,但任何以交通為導向的項目,其技術細節也是成敗關鍵所在。

地鐵南港島線(東段)的利東站及海怡半島站便是另一個極高質素的交通匯點。在技術層面,利東站項目具有挑戰性。車站深度位於地面60米以下,是全港最深層的車站之一,主要服務山上屋邨的居民,因此需要滿足多項需求:改善交通狀況、增加人流,並建造往返地區的新通道。團隊透過使用高速且大容量的升降機,使車站的出行方式更為便利,而大堂的行人隧道,更可穿往整個社區。

社區聯繫也是海怡半島站的設計關鍵要素,為加強社區聯繫,邀請了當區學校的孩子在車站設計壁畫,而在入口處採用玻璃立面設計,讓人聯想到鄰近大廈的設計景觀。

承先啟後

微細血管與動脈相連這概念看似老生常談,卻無比正確:貿易在人類史前時代已經出現,市場在中世紀正式興起,城市集聚則因工業革命發端,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才能發展。而快速創建有組織的發展項目,並釋放社區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價值,將會是很複雜的工程。

規劃者需要深入瞭解城市正在運行的系統及經濟模式。除了建築及總體規劃的核心之外,掌握交通及基礎設施的設計、分區以及對城市更新策略的認識也是重中之重。

提到優異成就,世界銀行表示,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囊括不同專業的跨學科,使城市設計能夠優先考慮相容性及適應力。在一個力爭資源的世界中,這種可持續的方法可從歷史汲取教訓,創造更有前景的未來。

• 中國杭州地鐵萬科杭行道是一個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項目,利安利用公共庭院設計,吸引用者從市區走向地鐵10號綫

• 分兩期開發的中國深圳前海時代及前海時代2B期,整合綠化帶並將周遭聯繫一起

• 注重環境及可持續性設計為重心的香港沙田港鐵沙中線顯徑站

• 香港鴨脷洲港鐵南港島線(東段)的車站融入了社區及大型基建並重的藝術風格

• 展開詳細設計,創建富有質感的都市環境的中國成都四川師大站


號角響起 推動無障礙通行繼續向前

$
0
0

在當今世界,關於多元化和共融的討論正在沸沸揚揚。 然而,這在建築和房地產開發領域中有何意義?我們也許應該回到1988年,當時以倡導照顧殘疾人需要而聞名的美國建築師、產品設計師和教育家羅納德·梅斯(Ronald Mace)創造了「通用設計」一詞,他定義為「在無需特別改裝或專門設計的情況下,設計產品、環境、計劃及服務令最多的人均能享用。」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回到將近三十年後的2017年,建築師和無障礙顧問關國樂博士向香港建築署發表了題為《共融環境的全球視角》‘A Global Perspective on Inclusive Environment’的演講。該演講一開始,對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弊端發表了看法,並追縱以旨在2030年之前改變我們世界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推行進度。

當中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提倡人人應享有安全和負擔得起的住房,可持續交通系統,以及綠色和公共場所時,可謂特別貼切, 亦應讓殘疾人士享有同等權利。 他還提到各地政府和民間社會持份者進行兩年多磋商後制定的《仁川戰略》,該戰略規劃2013年至2022年期間亞太身心障礙者十年計劃的推進,旨在盡快實現《 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自此以後,關博士留意到,從伊斯坦布爾至厄瓜多爾的峰會上,全球陸續達成多項協議,以解決讓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的問題。 這幾次峰會最終催生了「全球包容性殘疾人無障礙城市發展全球網絡」(DIAUD),該網絡由多方持份者組成,致力於建立和加強殘疾人士與相關權利倡導者、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官員之間的聯繫。

以人為先

關博士毋庸置疑是香港無障通達(UA)的真正代言人。 身邊人都感受到他致力倡議的熱情。 他說作為建築師,其動力不僅來自建築物的形狀和體態的興趣,亦源於「設計為人」的真正渴望。 他在倫敦就讀期間,對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或成其日後投身無障通達工作的催化劑。他於1987年返回香港,並在同年策劃了首個無障通達項目,進而建立自己的事務所,並成為某非政府組織的委員,在香港推廣相關概念。

關博士在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擔任委員超過30年,是協會負責屯門公園無障礙通行項目的重要推手。

他接受《PRC 建設》採訪時說:「政府、城市發展專業人士、學術界、基金會、私營部門和發展合作夥伴在推動通用無障礙設計的未來發展應各施所長。」 儘管他承認加拿大,挪威和美國等國家已透過立法令通用無障礙設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然而他補充在為所有人實現安全、包容,有韌性、可持續發展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環境,亞洲和歐洲仍有漫漫長路。

大灣區推動無障礙通行

關博士指出,由於北京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CDPF)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正在不斷進步。 關先生作為政府的無障礙顧問,一直在積極推動議程,尤其是在北京、上海以及大灣區各城市的政府層面上進行演講。

「在強調通用可達性的價值方面,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對中國是個真正的轉捩點。 令人鼓舞的是,在過去一年中,大灣區當局亦開始關注這環節。我希望這項倡議將取得更多成果,更具體的規範,以及中國南部城市設計和建造更多的的無障礙設施。 不過,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如今關博士為不多機構擔任無障礙顧問,某程度上可以對香港在推動無障通達的成果引以自豪。這主要歸功於建築署更新其作業備考,明令所有政府建築除了須符合屋宇署《設計手冊–無障礙通道2008》所規定的最低標準外,亦須遵守作業備考內的通用無障礙要求。

以身作則

萬眾期待,由香港民政事務局管轄的啟德體育園項目,正正是由關博士負責撰寫設計概述及總總體規劃中有關無障礙通行的部份。

「我很高興該項目設計手冊的指導方針非常紮實,我們正努力地在更高層次檢視無障礙需求。我們不僅需要考慮殘障人士、聽障人士、視障人士或智障人士的無障礙需要,亦要顧及高齡化社會的出行需求及所有公共場所實現無障礙旅遊的益處。」

引入更多無障礙通行設施的興建中政府項目包括西九故宮博物院和東九龍文化中心。

在私人地產市場,也許更多發展商需要借鏡香港最大的房託基金管理人領展。政府於十多年前把180個暮氣沉沉且失修的屋邨商場及停車場打包成其前身領匯房託上市。關獲受𦖛為其無障礙顧問,把旗下所有物業升級至最基本的可暢達性水平,據估計額外增加了三成人流。增設無障礙通道的改裝工程為期六年,共耗資2.2億港元。在關氏的改善方案中,增強職員對殘疾的認識和敏感度培訓是不可或缺,亦是締造是全民共融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環境的同等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關先生始終認為,只有政府帶頭,才能使無障礙通行飛躍發展。

「若我們欲在私人市場取得顯著進步,香港政府需要提供各種誘因,鼓勵發展商和建築師走得更前,例如提供稅務優惠,甚至如推動環保建築政策般,以額外樓面面積獎勵。

「我們需要透過切合2021年標準的規例和準則以推動發展。是時候檢討香港設計手冊,手冊自2008年以來未更新過。這過程太緩慢了,我們不能僅依賴建築師和發展商自發地超越政府所定的最低標準。」

對無障礙通行的考量亦不止於企業社會責任人有我有的例行公事。

他總結道:「在建築行業內,有必要大力推動通用無障礙設計成為香港每間建築事務所及發展商必需的專業知識領域。」

香港超新豪宅 傲視大嶼山巒

$
0
0

坐落於大嶼山長沙海灘的山坡上,是一組六套的全新頂級豪華私人住宅系列 – Mt. La Vie (南嶼嵩山),該處綠樹環抱、山巒挺拔、海風送爽,為本地高端別墅住宅的面貌重新定下指標,也為香港房地產版圖刻上亮麗的印記。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項目設計的幕後功臣URBANPROJECTS,是一家成立於2003年的建築師事務所,以融會環境與彰顯脈絡的設計,打造 (尤其是位於中國大陸的) 高端酒店和住宅項目而聞名,多年來建立的成果有目共睹;而Mt. La Vie是該事務所在香港的第一個大型別墅住宅項目。

由於URBANPROJECTS對複雜場地條件具備足夠的經驗和掌握方法,而所涉項目又需要建築師敢於創新的思維,因而得到遠洋集團的青睞,交付其在本地首次涉足的低密度住宅開發的項目重任。

平衡建築與大自然

URBANPROJECTS 董事長 Forhad Ullah 說:「第一次到訪該地點的時候,我已經立即被那裡經年的古樹、枝葉交錯的灌木叢和奇岩亂石所吸引。」Ullah 是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也是 Mt. La Vie設計團隊的領軍人物,這次《PRC建築》雜誌有幸地分享其設計和開發過程的一些獨有見解。

「我們一開始就知道要保護景觀的內在美,盡可能將我們的建築融入自然。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在整個選址找到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最和諧的平衡處和分佈點。」

Mt. La Vie是依山而建的豪華住宅別墅,與大嶼山的山脈渾成一體。項目擺脫該區常見的建築手法,住宅群內每個元素均各展所長,在建築形式和景觀方面相互輝映,打造出來的效果儼如歐洲山城。

在設計過程之初,除了建築面積、場地佈局和建築高度有理所當然的規定外,遠洋集團給予 URBANPROJECTS 的設計簡報委實是相對靈活的。因此,URBANPROJECTS在業主和承包商的密切合作下,在探索想法、體量、規劃策略、景觀、方向定位等方面都獲得一定的自由度,而得出的最終規劃方案是在選址上陳列六套面積界乎 400 到 700 平方米之間的獨立房屋,每一個也是獨一無二,有著無可比擬的尊貴氣派。

融入大自然的豪宅

整個項目的旅程從「大門」開始。主要入口大門位處一條公共通道上,毗連的是匯豐銀行的舊式公司度假屋。大門至項目入口亭中間則以一道微彎的上斜通道連接著,展現該依山項目的中央脈絡,彷如一條掛在住宅襟前珠寶項鏈。

別墅則被設計成「安插」在中央脈絡的高低層次之間,與山的現有輪廓線相匹配。也因山坡陡峭,整個項目創造出一種別具意象的個性,打破和摒棄了平常屋頂重覆出現的起伏景觀。

由於項目的超然獨特性和目標買家的計算,我們一直以與別不同的發展方式來處理Mt. La Vie,與目前香港的任何項目都不一樣,亦將成為遠洋集團的“意向象徵”。重要的是,作為我們在香港第一個的品牌項目,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對細節的要求和對項目的質量感到非常自豪,而這些特性在 Mt. La Vie 中更是顯而易見。

遠洋集團

Ullah 解釋說:「對我們來說,抓住一切機會納入森林景觀,以及更遠的海洋景觀是至關重要的。房地產發展項目應該紮根於其環境當中,並對周邊環境擁有觀賞的權利。」

Mt. La Vie 的每套別墅都被視為山中的半獨立「藝術品」。被冠稱為「庭院房屋」的一號與二號別墅坐落於項目的最高點,坐擁最遼闊的景觀,遠眺長沙對出海面至西南方盡處,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該兩套別墅展現中國傳統四合院住宅的氣派,每套別墅都由三個圍繞露天公共空間的建築組成。主要的起居區圍繞著這個中央花園排列出來,並配有私人游泳池。庭院通向森林,擁有外圍未受破壞的蒼翠景觀。

三號別墅則位處項目的最低點,可沿坡道駕車或徒步而進。像較大的住宅一樣,組成的體量同樣細分數部份:這次分成兩棟建築,圍繞著一個中央樓梯中庭發展,目的是與南邊的森林和農田有最大範疇的接觸。

五號別墅則藏身項目選址的正中間,與森林沒有直接接觸,相反與利便所有住戶的中央景觀花園融為一體;當中三層「白絲帶」模樣的階地懸臂般向外伸展,於景觀中展示出類拔萃的角色,在避免與相鄰房子製造「峽谷效應」的同時,彷彿在項目正中心位置創造出天然圓形劇場唯我獨尊的氣勢。

六號和七號是項目中體積相對較小的別墅。六號別墅位於選址的北邊,規劃較傳統,視野專注於遠處的森林和山脈。七號別墅是唯一的「內陸」住宅,由六號和二號別墅簇擁著,分層的體量與五號別墅形成鮮明對比。

「所有別墅都各有自己的觀景走廊,一面向海,一邊向山,每個屋頂都可以看到全海景,可見每棟別墅都與四周的環境相互融合,拉近與大自然的互動。」Ullah說。

「雖然我們單獨處理每套別墅,但我們也將整個項目視為一個社區發展。為了確保住宅屬於一體,我們統一了材料和建築方式,把 Mt. La Vie賦予一個清晰定義。」

我們抱著開放的心態開始了項目設計, 並與URBANPROJECTS 密切合作,打造出能夠加強場地自然環境的美學,這個同時也是關鍵,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意識到地利是這裡最大的資產;它的自然美景和定位是“介於海洋和山脈之間”,任何發展都必須加以尊重和保護,建築與土地的關係是共生的,所以 Mt. La Vie 儼如是“指定項目”。

遠洋集團

輪廓清晰的南大嶼山

從一開始,URBANPROJECTS 的願景就是為項目締造一個明確的獨特身份,擺脫法國、西班牙和地中海等主流風格,務求與當區的其他發展項目相結合。

緊鄰大都市卻希望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確實是一種獨特的組合。因此,我們對建築的態度是一種務實的「軟當代」風格,不但不會將想要的強加於景觀,反而更會增強和補充周圍環境的需要。」Ullah說。

整個建築項目依照清晰的結構原則興建,並結合該地點特有的多種大自然物料作為建材組合。每座房子看起來像是從石頭基牆中升上來的;設計又根據地形的自然輪廓,是以各別墅在不同樓層高度上創造出大露台,效果更見豐富多采。這些石牆延伸到景觀牆,是體現整個項目一致效果的共同連繫。

每套別墅基調質樸,然而,飾面的黃色花崗岩、自然的佈局和木面覆層的亮點交織在各自的組合中,尤其突顯該六套別墅無可比擬的優越。高效能雙層玻璃幕牆和屋內窗戶更令物料組合愈見貴重,既能提高能源效率,又可確保住宅的視野一望無垠。

URBANPROJECTS 透過Mt. La Vie 為香港超豪華住宅樹立了新標桿,不僅成功尋求方法構建清晰的脈絡與功能,而且還進一步將之置於設計的核心價值當中。

「通過這個項目,作為設計師的我們獲取了屬於自己的「奢華」- 一種打破香港住宅開發模式的奢華機會。在客戶的信任下,我們展示了最終景觀如何突破設計簡報框框的可能性。對 Mt. La Vie而言,南大嶼山海岸的美景不僅只屬觀賞,更屬生命中珍貴的體驗。」Ullah 總結道。

詳情請瀏覽: urbanp.com

M+正式開幕前舉行慶祝活動

$
0
0

(2021年11月11日, 香港)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亞洲首間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於11月12日星期五向公眾開放,並連續三個星期五、六、日舉辦一系列開館慶祝活動。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M+今日(11月11日)邀請嘉賓和媒體為M+揭幕,共同見證其為香港和亞洲文化景觀揭開嶄新的篇章。媒體預覽後,剪綵儀式在博物館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秘書長王松苗、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李家超、 M+董事局主席羅仲榮、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副主席夏佳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和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M+博物館是本地和國際視覺藝術界期待已久的旗艦項目,其規模在亞洲首屈一指,存置及展示涵蓋香港、內地、亞洲以至其他地區的視覺文化館藏。展望不久將來,隨着預計在明年中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落成啓用,連同早前擴建翻新後的香港藝術館,維港海濱將出現三座各具特色的頂級博物館,成就香港擁有一個世界級視覺藝術博物館群。」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M+的開幕是西九文化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為香港在日後成為世界領先的藝術中心奠定重要基礎,同時為本地、亞洲地區及國際訪客提供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M+將和西九文化區的其他文化藝術設施,共同為訪客締造完整而全面的文化藝術體驗,並在全球疫症大流行結束後,與區內和國際文化夥伴協力振興香港旅遊業。」

M+董事局主席羅仲榮表示:「多年來,M+一直透過購藏作品,支持香港和中國內地眾多藝術家的事業發展,並藉着提供獎項、委約創作和舉辦展覽,培育扶掖新晉藝術家。M+是亞洲首間全球性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它落成開幕能使我們的工作更上層樓,令區內藝術家、創作者、創意產業工作者和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多彩,並促進香港與世界的文化交流。」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M+的願景是要建立一個學習社群,通過視覺文化鼓勵同理心、尊重、多元視角和創造力,讓所有觀眾都能從中受益。M+提供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以及新穎的學習體驗,致力於創造一種將人、物和空間聯繫起來的活躍文化。我們希望博物館能夠啟發本地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

M+擁有卓越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以及流動影像收藏,分別來自香港、大中華區、亞洲以至世界各地。開幕展覽將於博物館三十三個展廳及其他展覽空間呈獻約 1,500 件館藏作品。

博物館的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體現M+館藏的各個重點領域,展示博物館由2012年開始蒐羅的M+藏品系列,讓觀眾了解當中以跨界別、跨地區為核心的主題與敘事。這些展覽分別為:

• 「香港:此地彼方」(位於地下大堂展廳)──展覽分為「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四章,展現香港這座城市的演變及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獨特視覺文化;
• 「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位於二樓的希克展廳)──按時序回顧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 「物件‧ 空間‧ 互動」(位於二樓的東展廳)──按主題與時序探討過去七十年的國際設計與建築,以及作品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聯;
• 「個體‧ 源流‧ 表現」(位於二樓的南展廳)──從亞洲視角探討戰後國際視覺藝術的敘事;
• 「安東尼‧ 葛姆雷:亞洲土地」(位於二樓的西展廳)──一項由數以十萬計泥塑雕像組成的大型裝置作品,由享譽國際的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和廣東三百多位村民於2003年花五天共同製作,反映中國的遼闊土地和龐大人口;以及
• 「博物館之夢」(位於二樓的合院展廳)──從M+構建的獨特亞洲脈絡探索全球概念藝術。

訪客進入地下大堂後,首先會欣賞到台灣知名書法家董陽孜創作的全新委約作品。專門用於展出大型裝置藝術的「潛空間」則以藝術家陳箴和傅丹的作品亮相。梁慧圭受M+委約創作的新作,展現了以金屬鈴鐺組成的長長鏈條,高高低低地從天花板懸垂而下。M+幕牆將呈獻館藏的影像作品,以及文森‧布羅凱爾的十集動畫作品《博物館是怎樣建成的》。

M+大樓佔地65,000平方米,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的全球團隊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合作設計,是極受矚目的香港地標,既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外貌,而大樓雖置身城市景觀中卻極為通達開闊。這座坐落於維多利亞港海濱氣勢磅礴的建築物,採用了引人注目的陶瓦覆蓋縱向大樓,其南面外牆更設有多用途LED顯示系統,用於展示與M+有關的各種內容,令這座博物館成為香港城市面貌中別樹一幟的風景,為香港璀璨的夜景增添活力。

為慶祝博物館開幕,M+將於開放後首三個星期五、六、日舉辦一系列特別活動,包括導賞團、工作坊、感官體驗、現場展演、放映會和網上活動。「大台階」將放映紀錄片「M+誕生記」,並呈獻《M+藝活 x 香港芭蕾舞團——五小舞作》。M+還為來自不同背景和社區的家庭與觀眾舉辦特設的學習活動,讓他們能盡情享用這間視覺文化博物館的豐富資源。訪客亦可於多媒體中心探索M+的流動影像藏品,觀賞藝術家創作的錄像,其中包括知名多媒體藝術家白南準的相關作品。M+戲院將於明年初開放,包括三個可容納不同觀眾人數的放映廳,為香港藝術電影景觀增添獨特的風采。

所有訪客均可在開幕日起計十二個月內免費參觀M+展覽。專題展覽、活動及電影節目或須額外購票。有關M+登記、開放時間及開幕活動的詳情,請參閱M+官方網站。

M+在此向開幕展覽的贊助機構致謝,包括呈獻贊助商摩根大通和美國信安金融集團、主要贊助商彭博慈善基金會,以及支持贊助商大正資本和Hublot宇舶表。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及信和集團為博物館的學習和社區節目提供支持。M+同時感謝博物館開館贊助商高盛集團,以及支持策展職位的德英基金會。

歡迎公眾加入M+會員,並通過贊助和捐贈支持博物館的發展。會員和資助人獨家享用的M+會館位於M+大樓11樓,那裏不僅是一個專供餐飲和休憩的舒適空間,也會展示香港藝術家和建築師林偉而及其妻子林梅若梅的知名收藏「Living Collection」。

詳情請瀏覽M+官方網站。M+會員還將享有更多博物館專屬禮遇。

鳴日廚房

$
0
0

鳴日響起,朝日升起,菁華饗宴,細品台灣。

「鳴日號 The Future」 由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操刀,於 2020 年奪得日本設計大獎 (Good Design Award),近期再度與臺鐵和雄獅合作,推出「鳴日廚房 The Moving Kitchen」,其時尚靜謐的低調奢華美學風格讓人驚艷,為臺鐵美學再寫下新頁。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鳴日廚房」的創造源自於完整的臺灣鐵路之旅體驗。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分享說,「鳴日號」已經有了讓人驚豔的舒適的座椅與吧檯,我們也希望能將台灣在地的美食帶上火車。透過「鳴日廚房」,將廚師、食材與餐飲都搬上火車,沿途的特色佳餚都成為這趟旅程的一部分,讓人彷彿沿著列車移動,短暫地駐留在每個城市,品味多元和多樣的各地特色。

從遠方望去,「鳴日廚房」與「鳴日號」有微微的不同。因為「鳴日廚房」仍是「鳴日號」的延伸,同樣的黑色與橘色外觀,為凸顯出新設計的餐廳列車,柏成設計團隊設計了「R」的 LOGO, 其象徵 Restaurant, Railway, Reimagination打造顛覆過有想像的觀光列車,而「R」更貫穿於餐廳列車的每個細節,如融合臺灣傳統編織設計的竹編椅。

「鳴日廚房」包含一個備餐廚房、一節 26 人與一節 28 人餐廳車廂,其中包括經典的兩人桌、四人桌、吧檯桌和包廂圓桌。將一座餐廳搬上火車需要克服無數挑戰,以往一般餐廳的座椅可以依顧客需求移動,但法規上火車座椅必須固定,因此為了呈現餐廳家具上的輕巧,一切都需要重新設計並且結構上也採用創新的固定方式。要讓乘客在用餐中仍能進出舒服、搖晃的火車上仍能使用高腳酒杯與精緻器皿,且列車間上餐動線都能順暢。

步入「鳴日廚房」宛如進入一場尊榮般的享受。柏成設計重新設計列車燈光,使用暖色調的燈呈現用餐氛圍,在牆上邱柏文設計了一款燈具,其特殊材質可以任意揉塑,使每盞燈都成一件藝術品。空間上,柏成設計運用不對稱的天花設計,依據列車行駛沿線,在面山側,延展自然元素,在面海測,放大窗框的邊界,窗外景色完整地帶入車廂中,創造山與大海的連結,讓乘客們在沉穩靜謐的氛圍下,細細品味高級饗宴與台灣壯麗風景。

「鳴日廚房」乍看是高級餐廳的風格,透過竹編、木頭、石頭等運用捕捉了台灣在地色彩,喚醒台灣最樸質的美麗。「我們就是要打造一台在國外找不到的餐聽列車。」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分享說,「鳴日廚房」延續「鳴日號」源自台灣的精神,玩轉台灣的元素與設計,透過火車啟程鳴笛,讓更多人能一同迎向革新的臺鐵美學設計,感受台灣之美。

設計案: 鳴日廚房
業主: 臺灣鐵路管理局
主設計師: 邱柏文 Johnny Chiu / 王菱檥 Nora Wang
助理設計師: 鄭至成 Macoto Zheng / 李韋岑 Aaron Lee
地點: 台灣
空間性質: Transportation
面積大小: 3 Railcars
空間攝影師: 李國民 Kuomin Lee

邁向碳中和未來

$
0
0

在過去的兩年半多,因受防疫措施及勞工人數大減之影響,房產發展項目被拖慢,疫情同樣影響供應鏈,使建築物料價格失控。香港建築幕牆裝飾協會副會長許志鵬先生透露建築物料-如鋁材等-的價格於2021年暴升七成。他指出:「在建築界工作三十年,從未見過業界被這程度打擊。據他估計,本港約七成的建築項目均受到疫情影響。」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鑑於社交距離及防疫要求,項目經理均應落實政府發出的工地指引及程序。至於就項目進度因疫情受阻而可能出現的合約糾紛,有關方面應將事實列出,試圖尋找和睦的解決辦法。」他又指,承辦商及分包商可根據合約中的不可抗逆條款於現況是否適用。

業界科技與創新

許稱:「疫情正測試業界化難為機的韌性及能力。透過推動跨業務協同,我們繼續承諾引導業界邁向創新、可持續、數碼轉型及提高市場滿意度的發展方向。」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軟件,使業界透過科技運用及數碼轉型克服疫情帶來的干擾及更多挑戰。在家工作越見普遍,許指:「BIM 作為一個立體平台,可於施工開始前虛擬繪製新建築或基礎設施;平台支援遙距工作,讓用家透過網上分享與合作創造複雜的立體模型,即使工地停工也無阻工程繼續進行。」

疫情後,BIM 將會繼續幫助建築專業人士更有效計劃、設計及管理大廈建築。許說:「透過這工具得出的數據可促進「組裝合成」建築法。這是在工地以外的工廠環境生產最後組裝所需的預製組件,減低浪費物料、加快建築進度、減低對空氣及噪音污染以抑制全球氣候改變。」

人工智能及三维立體打印技術更為業界帶來可持續發展之益處。許說:「香港建築幕牆裝飾協會已整裝待發,支援業界專業人士加強幕牆設計及建造持續創新。」

碳排放或成罪魁禍首

碳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態於大氣中過量排放卻會威脅人類存亡。據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資料顯示,建築界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佔約三成九,這包括建築中的隱含及營運碳排。

許稱:「現代建築廣泛取材混凝土、玻璃及鋁,因其結構強韌且外表美觀。但市場缺乏低碳排足跡的建築物料。」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設計了一個名為「綠色建築產品認證」的本地認證計劃,認證環保建築物料、產品及建築服務組件。許說:「透過認證計劃作為藍本,鼓勵建造商選擇可循環或可再用物料時,亦避免選擇含有有毒元素的物料。他們更可以從鄰近區域的供應商採購,以減低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足跡。」

環保建設的實踐

建築師在設計建築時可透過簡單直接的方法減低碳排放的足跡。許指:「應鼓勵設計師多為室內環境自然採光及引入新鮮空氣,且確保建築圍護結構安全。有效絕緣能防止室內溫度向外流失。簡單的建築細節及建築面向能減低溫度流失、節約能源及減省開支。」

高性能耐久性的幕牆同樣重要;因為幕牆越耐用、所需維修越少,也越能減少長遠碳排放的影響,這能夠有助抵消製造幕牆時所造成之排放。」

香港建築的可持續性

許補充指香港的頂尖建築,尤其很多新建及近期完工的,全都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的最高要求。可是,在舊區那些已有數十年樓齡的樓宇就不能同言而諭。將這類樓宇翻新成可持續住宅往往是量不能寄的工作。他續稱:「例如想在窗框加入厚身隔熱玻璃,會發現這根本是不可能,因為舊式樓宇結構上都不能承受更重的載量。」

這個問題已獲逐步解決。至90年代末,港府於市區重建策略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市區重建仍然密集式進行。許說:「最重要的是:政府已經承諾會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成為首個為達致該目標而定下特定時間表的中國城市。」

#本文首發於香港建築幕墙裝飾協會官方雜誌 – The FAÇADE 第24期

Viewing all 9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